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彭偉愷的雙軌之旅

[好讀圖文版請見青聲誌第二期火熱出刊]

採訪:范軒昂、黃佳玉
撰文:范軒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力,自民國92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System)職業訓練模式,推動「台德菁英計畫」,並以德國雙軌制訓練制度為基礎,發展本土化之雙軌訓練制度。經檢討施行成效,為契合國內產業及社會環境需求,自98年起以本土化為主要導向,進行計畫再造,並更名為「雙軌訓練旗艦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整合事業單位及技職體系資源,訓練生(學生)每週分別在業界實習至少3日、學校上課2~3日,不但可學習理論課程,還可增加實務經驗,降低學校教育與職場技能的落差。另外,訓練生(學生)除可享有學費之優惠補助外,每月由事業單位提供津貼,以減輕經濟負擔。訓練生(學生)於訓練期滿且成績合格者,可取得教育部授予之日間部正式學歷文憑與勞委會及事業單位共同核發之結訓證書。(摘自雙軌計畫)

 現今你去,在他們面前將這話刻在版上,寫在書上,以便傳留後世,直到永永遠遠。(聖經,以賽亞書30:8)

創造我的故事
    「有很多人想上這一本嗎?」我問。
    「還滿多人吧,上這本是一種驕傲。」
    「而且,不管有沒有學到東西,一學期才一萬多塊而已,便宜吧?」彭偉愷略帶調侃的語氣笑道。
    彭偉愷是一個參與雙軌計畫的技術生,他租賃的房間裡只有兩本書,一本是他為了學習歷史而到教會拿到的聖經,另一本就是這本雙軌計畫的故事集。書中人物多是成績或家庭經濟弱勢的學生,為了讓自己更具競爭力而進入教育體制,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學期一本書竟然都不用買。」熱愛學習的他,先是一臉苦笑,接著開始興奮地跟我說著學校社團活動很少,他最近參加了一次領袖社的活動,也開始想到一般大學旁聽社會系的課,希望認識更多的人,也可以看到一般大學生在做些什麼。我翻著他這學期的課表,才發現稀鬆平常的校外進修活動對他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一個禮拜他只有一天假日,其餘時間都在廠商指定的實習場域勞動。課程集中在星期三、星期四兩天。星期三這天甚至從早上八點上課到晚上十點半。課程分別為:資訊管理、基礎英文、文化慶典與導覽解說、職場倫理與人際溝通、商用日語、餐飲服務技能與實務,其中職場倫理與人際溝通就有三堂課。
    「基本上,老師會教得很簡單,因為覺得我們是一群很累的人。學生也會希望老師不要出作業。因此一個很想學東西的學生,團體反倒會討厭他。」彭偉愷的課堂經驗突顯出雙軌計畫的問題:為了讓廠商可以更彈性化的安排學生的實習時間,課堂教學時間更加集中,教學內容也無法讓學生習得益於技術的知識。另一方面,實習場域的疲憊,也讓教師無法在課堂中有效進行教學。令人質疑,這樣的教育經驗,對於學生未來的出路真的有所幫助嗎?

大學生原來可以這麼美好
    彭偉愷的生命有這樣的時刻,腳踏車環島。那年暑假他一個人騎著腳踏車抵達東部,原本準備回家了,這時遇到大學生車隊,這些車友們邀請他一起去原住民部落,一群人圍坐彈著吉他,說自己的故事。他記得其中一個政大學生當過學生代表,其任內曾經推動廢除三二制度。另一個台大物理治療系的學生畢業後發現自己想成為一個醫生,重考至長庚念醫學院,不覺浪費光陰。彭偉愷在旁靜靜地聽著,覺得當大學生也可以這麼美好。
    彭偉愷回憶,高職畢業後,他以「台德菁英計畫」進入北部一間科技大學二專部行銷流通管理系。當初會參加這個計畫是為了那張結訓證書,有助於未來找工作,也希望在過程中學到技術。但是兩年來在速食店的實習,他如同一般員工排班,工作內容都在炸薯條與漢堡,公司並沒有擔負起培訓的責任。而且他逐漸發現,即使拿到證書及文憑,這個實習經驗對未來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任何一位工讀生隨時都可以替代他的工作,不免懷疑起自己的專業技術到底在哪裡?

    「參加這個計畫沒有學到什麼技術。對我而言的技術,像調酒,能有自己的創意在裡面。但是對廠商而言,他們不希望有獨特性的人,比較是用自身的利益來考量。如果這個學生學到東西,畢業後也不一定會留下來,在短期的狀況下並不會有培訓的心態,大部分都是讓學生做PT(part-time)的工作。」

    雙軌計劃缺乏專業培訓的背後卻有相當嚴苛的考核制度。廠商依據學生實習過程的表現來決定是否通過考核。考核未能通過或無做滿兩年,在制度上等同於被退學。彭偉愷觀察,許多同學擔心未能通過廠商考核,即使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也只能忍受下來。廠商獎懲學生也無相關規範,依其主觀好惡認定。即使如此,學生也很少會轉換雇主,因為廠商的勞動環境其實大同小異。

    六十位同班同學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完成訓練拿到畢業證書。沒有通過訓練的學生,則持同等學歷報考二技。求學過程未能養成專業技術,面對前途的茫然感持續。他們只能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求得技術,期能增進職場的競爭力。
    2011年,夏天環島結束,彭偉愷從台北漂流到台中,再次以雙軌計畫進入另一間二技的休閒產業管理系。「一方面想多學些東西。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沒有別的辦法繼續升學。」那種複雜且矛盾的滋味,斷斷續續彭偉愷嘗過許多。看不見未來,沒有任何人指引,生命本身卻提出要求。
    他的自我實現轉化為臉書上的社團,彭偉愷說這個「學徒組織」主要目的在於邀集志同道合的夥伴討論有關技術生權利的問題。那時候的彭偉愷在一間美式餐廳接受「餐飲經營實務訓練」。實習內容仍舊類似二專基層服務員的工作。意料之外的是,主管約談他。公司以他臉書上討論技術生權利的社群,認定他煽動員工破壞團隊組織和諧,揚言要開勸導單。語言衝突過程中,彭偉愷才知道自己的言論空間並不自由。為了讓這個群組討論能夠持續,他將臉書地下化,僅邀請少數熟識的朋友參與。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彭偉愷對自身權利問題開始質疑,比如當他欲畫假就被約談詢問是為了什麼原因畫假(註一)?而且無論他畫平日或假日,公司皆會以缺人拒絕。這個不合理的「內規」讓他向職訓局提出「雙軌生應該要放假嗎?」的疑問。有一天他接到教育部的電話,問他是哪間學校的學生。一個禮拜後教育部發文到公司及學校,但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式卻使得當事人身分曝光。學校負責辦理雙軌計畫的老師與他連繫,建議他去心理諮商,調整求學心態。廠商被公部門關注後,召集全體學生,表示要強制放假。但仍是「沒有辦法自主地決定假期」的一天假,身體仍需緊繃在能夠立刻上班的狀態。
    除此之外,薪資的計算方式目前也存在許多問題。雙軌計畫的學生目前分為領月薪或時薪的方式。如果你是一個月薪制度的學生,那麼每個月要上班150小時,含交通費共18,000元,並採用正負累計的方式計算薪資。舉例而言,這個月廠商淡季只排班130個小時,少了20個小時,可遞延到下一個月,也就是說下個月要做170個小時,積欠時數還需扣薪水。尤以旺季的時候,學生就會有超時工作的情形,造成身心疲憊。彭偉愷曾經有一個月訓練時數甚至達到190個小時。而如果你是時薪制度的學生,則是以1小時120元(含交通費)計算。若超過150個小時,則以時薪乘1.33做為加班費用。但是通常廠商為了規避加班費用,而將班表排成兩段班。若工作未能在時間內完成,需打卡後再自行完成。但通常工作量都超過實際工作時間能夠完成,是一種變形的責任制。
被剝奪的人生
    雙軌計畫實際上是一個「如何讓學生提供廠商廉價勞動力來換取文憑的制度」,並非以學生教育訓練的需求為考量,而是以廠商如何能彈性地調度人力、有利於廠商利潤的累積。但是它的外貌被包裹成社會(學生)熟習的「選才」方式。追溯彭偉愷的雙軌之旅,源於職訓局招商,透過計畫,廠商與學校合作,願意參與該計畫的學生則去學校報名並於報名表填入廠商名稱。接著,由廠商進行面試、考試,通過後再由雙方簽訂契約,並由泰山職訓中心備查及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備案。他的學習在這個計畫中,契約簽定的流程唯一被賦予主動性的地方即是填寫報名表時如升學制度的選填志願。該計畫宣稱,透過勞動現場與教育現場並存的雙軌學習,能夠「讓技職體系學生升學及就業兼顧,也同時為企業提供優質的募才與育才及用才途徑,塑造了一批基礎厚實的技術人才,達到企業與青少年雙贏的局面。」
    但是在彭偉愷的雙軌旅行中,這樣的初衷卻離得很遠。彭偉愷以非常沉重的心情告訴我:「有一位教人力資源的老師曾經說過:『老闆說得話都是對的,所以你要服從老闆。』但是,我認為弱勢去認同老闆的話只會更弱勢,因為當學生在沒有任何技術可以作為協商的後盾時,老闆只會不停剝奪你的權利。」
    彭偉愷說的不是社會科學式的理論,他的求學歷程,已經見證了這一切。

(註一) 畫假
排班制度中,員工因無固定休假,可主動在班表排出來之前,提供欲休假的時間,供排班人員做為排班的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